从曾建斌案二审改判,看司法进步与民营经济曙光
曾建斌案二审改判的消息传来,犹如巨石入水,在法律界与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曾经被一审八项罪名重负压得喘不过气,被死死钉在黑社会耻辱柱上的民营企业家曾建斌及三汇集团20名成员,终于迎来命运转折——涉黑涉恶帽子被摘掉,3个罪名被取消 。这不仅是20个人的新生,更是司法进程中一座闪耀的里程碑,折射出司法温度与对民营经济保护的深刻变革。
回首2023年11月,绵阳中院一审判决书上的八项罪名,像八道沉重的枷锁,让曾建斌和三汇集团坠入深渊。三汇集团旗下建筑公司因管理层被抓濒临倒闭,建材市场装修升级被迫停摆,担保公司借出去的款项因涉黑定性无人偿还。一个拥有16亿净资产的明星企业,在涉黑帽子的重压下奄奄一息,这不仅是企业的悲剧,更是民营经济发展受挫的缩影,无数员工的生计、合作伙伴的利益也因此受到牵连。
在这场持续近两年的二审拉锯战中,四川省高院的做法令人眼前一亮,看到了司法程序正义的光芒。给予辩护人3个月充足阅卷时间和观看讯问同步录音录像时间,并配备值班法官保障,这一举措看似平常,却意义深远。尊重辩护权,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基石。不再搞形式主义的“占坑式辩护”,摒弃敷衍了事的书面审,一切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这是对法治精神的忠诚践行。辩护人来自北京,为调查取证和观看录像在成都一住就是一个月,不辞辛劳在法律框架内为被告人全力辩护,而高院给予的充分支持,让辩护得以有效开展,为查明案件真相提供了可能。
此次改判的背后,固然有民营企业座谈会为企业家鼓劲的政策助推力,但最关键的还是案件本身的问题。一审定案证据不扎实,涉黑证据七拼八凑,人为拔高导致错案,这是对法律尊严的亵渎,对当事人权益的严重侵害。幸好,省高院及时纠错,回归法律本身,依据扎实的证据和准确的法律适用作出改判,让正义得以彰显。这不仅是对曾建斌等人的公正裁决,更是向全社会宣告:司法容不得半点虚假,错案必纠,法律的天平永远倾向正义。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省高院改判的某移动公司被诈骗案。涉案金额5000多万,两名被告人被羁押7年多,两次发回重审仍被中院认定有罪。改判面临国家赔偿、办案人员追责等重重压力,且受害人是央企,改判难度可想而知。但法官坚守法律底线,没有机械适用“造成损失即构罪”逻辑,没有用刑事手段插手商业纠纷,最终让民事纠纷回归民事,两名企业家重获自由。这两个案件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司法机关在面对复杂案件时,从追求表面“有罪判决”到追求实质正义的深刻转变,从“绝不放过”到“绝不凑数”,从“命案必破”到“疑罪从无”,这是司法理念的巨大进步,是法治文明的生动体现。
曾建斌案的改判,掀开了涉案企业审判的新篇章。当刑事手段不再是经济管理的第一选项,当程序正义成为看得见的守护,民营企业真正的春天才刚刚到来。它给所有民营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合法经营的权益将得到法律坚实保障,司法机关不会再轻易被不实指控误导,不会让企业因莫须有的罪名陷入绝境。这对于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从聂树斌案到曾建斌案,从蒙冤多年到沉冤昭雪,我们看到司法在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让企业家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不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正在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件的公正审判成为现实。希望未来有更多类似案件得到公正处理,让司法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公平正义成为社会的底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