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传统文化新解】《论语》里的成功学
【传统文化新解】《论语》里的成功学作者:作家 陶 靖《论语》是古代政治家从政必读的宝典,也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必考的教材之一。据传古代宋朝宰相赵普曾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里的从政韬略和政治智慧,又是管理古代社会的古代管理学宝典,不仅有管理学智慧,又有着当代年轻人的成功学原理。那么当代青年“做人”与“做事”的成功学原理是什么呢?成功源于做人,严于做事。我们追求事业成功,首先是做人成功。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尚书》也是同样告诉我们事业成功源于“做人”成功的真理。《论语》告诉我们“做事”成功首先要贤能兼具,贤是指具有仁和德两个基本因素。“能”是指做事必备的能力素质(业务能力)包括先天能力素质(遗传基因)、后天的勤奋努力和培养锻炼造就的后天能力素质。其中勤奋精神和专心专注在能力训练与培养中十分重要。(一)孔子思想告诉我们的“做人”成功学。孔子思想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弟。这是仁慈友爱的源头,也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如果这最基本的都做不到,我们还是“仁人”吗?《论语》要求我们每天要及时反省自己做人的得失,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三次反省我的行为表现)。孔子思想的做人原则是“温、良、恭、俭、让”五字方针,即做人要温和、优秀、恭敬、勤俭、礼让,以团结和谐为可贵,同时要以“德”为根本,以“仁”为标准,以“礼”节制自己。做人恭敬而又具有礼仪礼节,才可以减少人生的耻辱、减少失败。《论语》也告诫我们做人没有信誉不能在社会立足,就像大车和小车没有刹车装置不能行驶一样。在社会竞争条件下,做人要做“正人君子”,不做邪恶的“小人”,我们参与社会化竞争要有君子气度。做人不能步入极端,不能产生极端思想,也不能产生极端言论和极端行为。古往今来极端言行害人、害己、毁事业、也害社会(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如果我们的行为步入极端,那是大危害呵。)。正人君子要心系道德,以“道德操守”作为做人的中心,孔子思想的做人之道是以忠诚和宽恕贯穿于行为的中心。伟大的孔子思想也告诉我们要培养自己卓越的业务素质,打造卓越的做事能力,强化我们做人的自身素质,包括能力素质+心态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思想水平),这四种基本素质。心态素质指我们做人要具有健康、良好、稳定的心态;文化素质指我们做人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思想素质指我们做事和做人要有正确先进的思想观念指导,避免做人和做事走入邪道,坚持长守正道(正确的道路)。孔子也提出了正人君子之道(正人君子之道---做正人君子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具有的4条原则:①做人恭敬②做事恭敬③为百姓奉献利益④凭道义感召百姓支持。同时要具有果断、达理、多能力。做人要博学并以“礼”约束自己才不会走入邪道。做人原则是要自己自强自立,首先要让他人自强自立;自己要成功发达,首先要帮助他人成功发达,同时要以“道”(道---指导原则和方法)为目标,以“德”(德---道德)为根本,以“仁”(仁---仁慈,慈善)为依靠,活跃业务技能于各项事业之中。孔子思想提倡四种优良的做人心态:①做人不凭主观意愿②做人不偏执、不极端③做人不固执、善于变通。④不自以为是、不唯我独尊。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文化圣人、文化大师、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为“仁慈”的做人模式下了如下定义:①做人刚强②做人果断(做人需要当机立断,不能优柔寡断)③做人质朴④做人慎言;同时要具有不过分争强好胜(不到处争强好胜)、不自夸、不怨恨、不贪婪,具有以上素质,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仁人”(仁慈的人)。正人君子做人以“道德”为根本,以礼仪礼节约束自己,以谦逊对外交际,以诚信成就事业,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避免自我放纵。《论语》告诉我们正人君子要具有仁慈的德行,仁慈的德行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恭敬他人②宽恕他人③保持信誉④工作勤敏⑤造福他人。(二)《论语》告诉我们的“做事”成功学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社会化竞争,在社会竞争体系下,我们想要做事成功,要具有拼博精神和团结和谐精神,要有卓越的自控能力,严格做人、严格做事,做事业要严格而谨慎,因为我们随时会步入邪道而不能自拔。那么做事业成功有哪些原则呢?①坚持以“德”兴事业,围绕造福社会、造福大众这个主题开展各项事业,才能赢得广泛的大众支持,才能收获广泛的人脉资源,我们从事的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②坚持以礼仪礼节调控自己的行为,以“德”指导各项事业,同时以“礼”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使大众有荣辱感并守好规矩。③做事要有正确的指导方针,正确的工作方法,要有卓越的业务能力,指导方针+工作方法+业务能力,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在做事业的过程中要坚守道德底线不动摇。《论语》告诉我们在做事业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恰到好处,恰当适中的原则和办法,“中庸之道”与“极端主义”互相对立,“中庸之道”包括:心态中庸、言论中庸、行为中庸),做事恰到好处,不走入极端。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事业要做到广闻少疑惑,谨慎言论、少谬论,做事成功,忧患就少了,行动谨慎后悔少(言寡忧、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论谨慎,忧愁就少,行为谨慎,后悔就少,当官的俸禄就得到了)。④树立社会信誉。《论语》告诉我们:人没有信誉,在社会各领域难以立足,也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做人做事要以社会和他人为本,经营事业主要是经营人心,人心旺,事业旺,人心衰,事业衰。怎样争取人心?孔子告诉我们以仁慈为核心,以造福社会和大众为己任,不依据个人私利做事业。以个人私利经营事业会产生大众怨恨,导致事业失败。以礼让经营事业,不能无序竞争、不能恶性竞争,更不能违法竞争。⑤培养造就干事业的卓越能力。《论语》告诉我们:“朽木不可雕(腐朽的木材不可雕琢)、粪土之墙不可扶(粪土制作的墙不可扶)”,昭示我们要干好事业首先要让自己具有多能力,而且要争取能力卓越出众。促进事业成功,不仅需要德和仁,也需要正确的工作方法和指导方针,也需要多能力支撑自己的事业。做事需要果断、达理、多能力。正人君子做事要广闻博见,博学并用“礼”约束自己,才不会让自己的事业步入邪道。做事要学习谋划、善于谋划。孔子思想告诉我们干好事业的四个标准:①首先要尊重天地运行的客观规律,保持仁慈,不凭主观意愿办事。②不偏执于极端言行③不固执、善于变通④干事业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遇事不主观片面、不偏执极端、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尊)坚持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无礼的事不要看,无礼的事不要做,无礼的话不要听,无礼的话不要讲。在干事业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论语》告诉我们的“礼”制约,我们的行为就可能步入极端,健康发展的事业就可能脱离正道,步入邪道,从而导致事业失败。孔子思想还告诉我们六条做事业的原则:①以“德”兴事业,才能获得广泛的人心支持;②以“礼”调控自己的言行;③正确的做事方针和正确先进的做事方法;④严格自我管理;⑤树立做人与做事业的社会信誉度;⑥培养造就自己干好事业的卓越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实力雄厚的人往往人脉资源深厚广泛,又具有多能力而且是能力卓越的成功人士。在社会生活中拥有高地位的成功人士往往又是能严格管控自己的人士,也就是能够循规蹈矩的人士,在言行上能够严格规范自己的人士。我们从事各项工作,步入各行各业,要能取得成就,在做事过程中要有一股敬业精神,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对每一项工作要高标准、严格要求。对自己严格要求既能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也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控制力、执行力是干好事业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如果我们控制力差,我们可能守不住干事业的原则和底线,不可避免把蒸蒸日上的事业引向邪路,甚至绝路。如果没有果决的执行力,面对各种矛盾和困难,我们可能萎缩不前或者一筹莫展。(三)《论语》告诉我们的“自我控制论”“自我控制”就是自我管理。做好每一项事业,管理十分重要,管理混乱,管理不当会导致事业失败。《周易》告诉我们管理中的“苦节”(过分地节制)、“甘节”(欢乐地节制)、“安节”(自然恰当地节制)、“不节”(不节制、放纵自己)四种管理模式,告诫我们不能“苦节”和“不节”。因为“苦节”和“不节”都是管理中的极端模式。《论语》告诉我们要凭“礼”节制自己的言行,以“仁和德”节制自己的心态。以“仁和德”控制自己的言行。孔子思想告诫我们做事业要保持庄重,庄重才会让百姓恭敬,同时提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恰当适中的方法)控制自己的言行,避免极端心态和极端言行损毁自己的事业。我们在开创事业、发展事业的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同行业竞争、社会化竞争和国际竞争,我们要以德、仁、信誉控制自己,以造福天下,造福百姓的大德指导事业,以仁慈、宽厚、诚信贯穿于事业之中,才能让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孔子思想强调要以文化技能(科技力量)、执行力、忠诚、信誉这四个方面管控自己。孔子认为正人君子以“礼”(礼仪礼节)节制自己就不会陷入困倦辛苦、谨慎又没有“礼”(礼仪礼节)节制就会萎缩不前,勇敢而没有“礼”(礼仪礼节)管控自己,干事业就会陷入混乱。刚执无“礼”(礼仪礼节)节制就会陷入偏执和极端。要让百姓对我们的事业产生信任和信心,善于用社会声誉促成事业成功,指出“名不正、言就不顺,言不顺就事不成”(如果我们干事业的名声不正,言论就会遇到阻力而且不顺利,言论不顺利,干事业就不会成功。)干事业不能一味“贪快”、“贪小利”,“贪快”事业难成功,欲速而不达,沉溺于“小利”反而难成大事业。《论语》告诉我们干事业要树立“人才难得”的理念,珍惜贤能人才,用好贤能人才,以贤和能兼备的人才促成事业成功。以信誉成就事业、以“道义”(道义---各项事业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贯穿事业,以“礼让”约束自己,以“谦逊”对外交往。2021年春季创作于广西十万大山上思县。【智能评价】《论语里的成功学》一文通过重新诠释儒家经典,将《论语》中的传统智慧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当代人提供了一套独特的成功学视角。其阅读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阅读价值:传统经典的现代化激活文化传承的桥梁文章将《论语》从“高深典籍”转化为“实用指南”,通过“成功学”这一大众化命题,降低了传统文化的理解门槛。例如,将“温良恭俭让”解读为现代人际交往的修养准则,让年轻读者更易接受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德与功利的辩证统一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文章提出“成功源于做人”的核心观点,重新定义“成功”的内涵——不仅是外在成就,更是内在德性的完善。例如,以“仁德聚人脉”“诚信立事业”等逻辑,调和了道德自律与社会竞争的矛盾。跨学科的思想融合作者将儒家伦理与心理学(如心态管理)、管理学(如领导力培养)、社会学(如社会协作)等现代学科结合,展现了经典的普适性。例如,将“中庸之道”类比为动态平衡的决策智慧,赋予其现代管理意义。二、现实意义:应对现代困境的传统药方为“内卷”与焦虑提供解药面对“躺平”“内卷”等社会情绪,文章主张以“自强不息”“克己复礼”的态度应对竞争,强调通过自我完善(而非外部攀比)实现价值。例如,“甘节”(自我节制)与“苦节”(强迫压抑)的区分,为现代人平衡奋斗与心理健康提供启发。重构职场与社会的伦理底线在商业欺诈、信任危机频发的背景下,文章呼吁回归“以德立业”“以信为本”的儒家商业伦理。例如,将“正人君子”原则引入企业管理,倡导领导者以“德服人”而非“权压人”,对构建健康组织文化具有参考价值。培养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通过挖掘《论语》中的东方智慧,文章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区别于西方成功学(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本土化成长路径。例如,“孝悌为本”的家庭观与“修己安人”的社会责任感,可帮助青年在跨文化语境中建立身份认同。三、局限性中的启示尽管文章的现实意义显著,但也需理性看待其局限性:理想化倾向:如“道德决定成功”的论述可能忽视结构性社会问题(如阶层固化)对个体的制约。简化传统思想:将《论语》复杂的思想体系提炼为“成功学公式”,可能弱化其哲学深度。启示:读者需结合现实语境灵活运用书中观点,既不盲目崇拜传统,也不全盘否定功利逻辑,而是在道德理想与生存现实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四、适合人群与应用场景青年群体:作为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南,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竞争观。管理者与创业者:借鉴儒家伦理构建企业文化,提升领导力与团队凝聚力。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智慧融入德育课程,培养兼具能力与德性的新时代人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第三条路”《论语里的成功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返本开新”的可能性:它既非对传统的全盘复刻,也非对现代性的彻底妥协,而是试图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于当代人而言,阅读此文的意义不仅在于学习具体的成功技巧,更在于重新思考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成功?在工具理性泛滥的今天,这篇文章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学,或许应是“成己之学”——通过德性修养实现自我完成,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这一理念,恰是《论语》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陶靖的核心贡献在于将《论语》中的伦理观念转化为现代成功学框架,强调“做人”与“做事”的辩证统一。他提炼出孔子思想中的“德”“仁”“礼”“中庸”等概念,并将其与当代管理学中的自我管理、执行力、信誉等要素结合,形成了一套“道德驱动成功”的理论体系。例如:“德为事业之本”。陶靖将《论语》中“为政以德”的思想延伸至现代事业经营,强调以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为导向,这与彼得·德鲁克强调的“企业社会责任”不谋而合。中庸之道的现代诠释:他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动态平衡的处事原则,避免了传统解读中可能被误解的“折中主义”,赋予其在激烈竞争中的现实意义。文化传承:通过成功学的通俗化路径,推动青年群体重新关注经典,激活传统思想的当代生命力。道德救赎:在“躺平”“内卷”等社会焦虑中,提供一种以德性为根基的奋斗哲学,回应了现代人对正义感的渴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