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董明珠,语不惊人死不休
董明珠女士向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她最新的言论是:“绝不任用海归,因为里面有间谍”。我简称为“海归间谍论”。
这一言论当然激起了非常多的反对。它荒谬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其实没有证据证明海归就是间谍,或者说的更准确一点,海归中间谍的比例真的更大。说这话的理论显然是,海归在长期国外生活的时间里有被策反的可能,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和猜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偏见,是没有任何数据支撑的。
中国最近几年也好,再往前倒几十年也好,所发生的那些影响特别恶劣的间谍案往往都不是海归做的,即使少数人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他们也都是回国之后,而不是在国外被策反。实际上科研人员即使不出国留学,跟国外的联系也会十分密集:科研人员往往都会登录外网去找文献,也会参加学术会议之类的交流活动。因此科研人员就算是没有海归背景,也几乎没有人不与国外的人有联系。所以帮董女士推进一步,恐怕不应该是“海归间谍论”,应该是“科研人员间谍论”才对,她应该绝不任用任何科研人员才对。
极个别人充当间谍,并不会妨碍我们得出一个统计学上的意义:海归群体被策反的概率并不高于一般的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充当间谍的概率也不高于一般的普通人。而且真的有必要把个别人的行为上升到全体的层面吗?她经商这么多年,一定也遇到过所谓的奸商和垃圾顾客,难道她就不找合作伙伴,不卖货了?
《麻辣贱谍》剧照 图源网络
而且董女士话里话外,显然是想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我们有非常先进的技术,能够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所以我们要有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要严防特务间谍。但很遗憾,作为一个专业就是环控领域的人,这只是一种诱惑性的说法而已。
我们研究飞行器环境控制的人很大程度上要研究温度的控制,也就是制冷,因此虽然我们从名义上不是研究民用空调的,所学的东西却几乎一模一样,很多时候考的题就是家用空调的题。所以制冷行业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其实是很清楚的:这个行业还真不存在什么特别新鲜的、绝无仅有的、需要严格保密的东西。
早在1834年,英国人就造出了蒸汽循环的制冷机,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绝大多数空调的技术。打那以后,空调制冷的基本原理就从来没有变过(不考虑现在出现了一些非主流的制冷产品,比如磁制冷的冰厢)。到了维多利亚时期,制冷装置就已经开始普及,英国著名的国菜炸鱼薯条能够诞生在这一时期并风靡英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制冷装置让鲜鱼的保鲜变成现实。
而最终让制冷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要归功于一个美国人:托马斯米奇利。此人在1928年发现了氟利昂,也就是所谓的冷媒或者雪种,专业名称应该叫制冷剂。相较于之前的制冷剂,氟利昂更安全,既不像乙醚那样易燃易爆,也不像氨那样有毒有恶臭,同时工作的压力非常合理,即使按照三四十年代的技术也很容易达到,在那以后空调和冰箱就开始在居民普及。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里面有非常多的关于冰箱的戏,而这部动画片就是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也从侧面印证了制冷装置的普及。
《猫和老鼠》剧照 图源网络
在米奇利之后,空调制冷就真没什么新鲜的了。之后比较大的变革无非是两方面:一是人们发现米奇利研究的那第一代氟利昂,比如R12,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也是很强的温室气体,所以人们开始研究新型的氟利昂来替代旧的产品,比如现在常用的r134a就是一种;另一方面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节能,于是开始研究更高效、使用成本更低的制冷装置。
其中一种用的比较多的就是所谓的冰蓄冷。这是出于降低使用成本的考虑研发的装置。众所周知,电力的价格是有峰谷电之差的,而空调系统工作的时间往往都是在用电高峰时,蓄冷的原理就是,在电力廉价的时候(比如晚上)制冷,制出冰或者温度很低的盐水,并储存起来,这样当白天到来需要提供制冷量时,就可以由冰或者盐水提供能量,而不需要或者只是在很少程度上需要启动制冷机了。当然也有很多别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不论是换制冷剂也好,研究节能和提升经济性的装置也好,最核心的东西从来没有变过:制冷的原理从来就是1834年做出来的那套原理,所需要的机器,比如压缩机,换热器,膨胀阀等等,也都是发展得极为成熟的,甚至不需要重新设计,在已有的设备中进行选型即可。更换制冷剂说白了,只是要用新的参数重新算一遍,重新设计一遍,旧有的那套理论完全可以沿用,而所谓节能,其实都是围绕着制冷装置的外围进行设计。
而且这些变动也无非是上世纪七八十年的技术,最近十几年真的没什么太新鲜的,或者说别人没有做过的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有很深刻的体会:像研究空气动力学之类的老师往往都做很多理论的研究,显然,这一领域仍然方兴未艾,但我们的老师不做理论,除了授课,就是接各种各样的项目搞设计。我们这些学生毕业向来都只是做设计,而不是写毕业论文——因为真是没什么可以写的了。打开制冷领域最高级别的期刊《制冷学报》,我们发现这个领域所谓的“前沿”也无非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两大类:某人研究了一种新的制冷剂(很多时候甚至不是新发现的分子,而是多种已有的制冷剂掺混),某人研发了一套新的节能装置,等等。但最核心的制冷装置还是那些东西,他们只不过是在给一具100多岁的躯体化妆而已。
所以董女士经常说“格力掌握核心科技”,这话我们大家听的都只是哑然失笑:他们的确掌握,但干嘛说的就跟别人不掌握似的?这是谁都掌握的啊,都是半个多世纪的成熟技术了,就算是有专利也都过期了,做来做去都是我们学校老师十几分钟就能做出来的东西,拿这事出来吹什么?
图源网络
当然公平的说一句,这样的宣传策略其实在制冷方面很常用:大家都没有什么颠覆性的新技术,就只好玩玩这种文字游戏。老师经常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是某冰箱厂,宣称自己用的是“无毒无害的制冷剂”——他用的当然是无毒无害的,但显然他希望我们理解成“其他厂商用的是有毒有害的”,而这就不是事实了。氟利昂从来没有什么对人生理上的毒性,像r12这样的制冷剂被淘汰,无非是出于臭氧层保护和温室效应方面的考虑,与毒性无关。所有的氟利昂都无毒无害,因此所有厂商都适用这句宣传语。
当然不管怎么说,董女士在这儿说她“怕间谍”,多少有点搞笑:要是说外观设计方面还可以防一防,但那些东西往往不会是什么海外间谍所关心的,那是一些珠三角的小厂商愿意复制的,根本不可能上升到“国家安全”的层面。至于制冷方面,真是没什么可防的。对于我们那些老师而言,只要你能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参数:制冷剂种类、冷热端温度、制冷功率之类的,他们就已经能想象出这个机器是什么样了,搞定量计算,在软件的帮助下很快就能出结果。这样的东西还要防间谍,说白了真是自作多情。
最后,董女士显然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言论对自己团队的影响。别的不说,人们很快就发现了她身边的大红人王自如先生的来历:
以他们之间的关系,董女士可能忘了别人是什么来历,但不应该忘了王先生是怎么来的。说出这种一不小心就扎到大动脉上的话,想必董女士是年纪高糊涂了吧。
我们甚至可以坏坏地挑拨一下:王先生啊,你对这番言论如何看呢?你愿意给一个怀疑你是间谍特务的人打工吗?你和这样的人真的能共事吗?要不要考虑换个人跟着走呢?所谓天涯无处无芳草,以您的水平,应该是“天下谁人不识君”吧,不妨考虑一下呢?
归根结底,现在商业有点寒冷,很多企业感觉自己朝不保夕,就希望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吸引人的注意力,好多卖出点产品,于是一些企业家就彻底撕下了“友商”的假面具,对自己的同行大肆攻讦,或者是效仿一下不久之前刚刚翻车、我也专门写文章提到过希望司马南能“掰开揉碎讲一讲自己如何成为可耻的偷税者”的司马夹头先生他们,吃点儿爱国饭。
结果就是,有些原本人模人样体体面面的人,突然间日益集体展露出自己的肤浅和无聊,洋相百出,而这显然对于自己的公司毫无禆益。我们只能劝他们把自己看得重一些,别干一些自己丑化自己的事儿,比如这次的董女士,我们过去觉得她是个干练又有远见的女强人,现在一看只是个慈禧太后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