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面对恶邻。不屈抗争!
11-20
悠然南山
麻辣社区
——爱沙尼亚电影《1944》观后 爱沙尼亚,波罗的海沿岸一个小国,国人大多对其不太了解,而他们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拍摄的电影《1944》,国人更是知之甚少。这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没有获得过什么国际大奖,与那些好莱坞大片相比,也许逊色不少,但她关注自己苦难民族的历史,陈述二战中少有的尴尬,其悲情和痛楚,却深深打动了银幕下的我。 首先,理解看懂这部电影,还得简单介绍爱沙尼亚这个国家的历史。 数百年来,爱沙尼亚因其地理位置,处在各大国夹缝中,被诸国反复碾压,苦不堪言,尤其近现代以来,处在德国与俄罗斯之间,轮番被这两个国家侵占,凌辱,独立只是梦想。 1918年2月,爱沙尼亚摆脱沙俄统治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但同年底苏俄又强行霸占爱沙尼亚。两年后的1920年2月,苏俄被迫承认爱沙尼亚独立。但到了1940年,二战期间,苏俄又出兵占领爱沙尼亚,使其成为苏俄境内一个加盟共和国。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电影《1944》拉开了帷幕。在爱沙尼亚人眼里,沙俄苏俄都是不共戴天的世仇,所以,电影开篇我们看到爱沙尼亚人穿上德军制服,加入德军,对苏军进行攻击——看惯了二战时期都是全世界人民同仇敌忾一致抗击德国法西斯,怎么会有如此正面镜头表现德军冠冕堂皇狠揍苏军呢? 悲情远不止于此。处在德俄夹缝中的小国爱沙尼亚,同时被德国和苏军裹挟,一些人自愿加入德军,而另一些人则被迫加入苏军,于是,爱沙尼亚人悲情的在自己国家土地上,为了德国与苏联的利益,同室操戈,枪炮相向——有哪个国家战争状态下,如此被动如此悲怆的进行战争? 电影先是以主角塔米克的视角进入战争,打击苏军,后又以苏军中爱沙尼亚人尤里,约杰视角进入战争,反思同胞间的杀戮。应该说,这两个人物塑造都有血有肉,立体丰满。 影片中,作为德军党卫军士兵的卡尔·塔米克,以及他的战友们,内心并不完全认可德国,只是两害取其轻,他们不得已加入德军打击苏军。因此他们可以嘲笑希特勒,可以谐谑他们的长官,完全不把德军上级当回事。他们心中清楚,他们不过是在为另一个侵略者卖命,不是保卫自己的家园。当然,多次被俄国蹂躏后,德军攻入爱沙尼亚,他们一度把德军看作解放者,而不是侵略者。因此当他们与苏军正面交火时,相互都听出对方爱沙尼亚口音,便自然停止射击,各自退后。然而不幸的是,影片后半部主角苏军中爱沙尼亚人尤里·约吉,在战场上混战中击中了卡尔·塔米克。当他知晓对方是爱沙尼亚人,懊悔不已,从死者怀里发现一封给妹妹的信后,他珍惜的保存好并在见到艾诺·塔米克时,亲手把信交给她,不过却没有说明真相。同时还爱上了艾诺·塔米克。 接下来,在继续发生的两军对垒中,德军一方溃败,其中爱沙尼亚人被抓捕,又都是十几岁的娃娃兵。同为爱沙尼亚人,且都还是孩子,尤里·约吉自然怜悯有加,不可能加害。但在苏军政委的强行指令下,勒令其必须射杀这些娃娃兵。当尤里·约吉不服从,苏军政委一面叫嚣若不执行射杀,必定被日后送进古拉格,同时残忍的开枪打死了尤里·约吉。好在,狙击手在暗处击毙了政委。血债偿还,及时有效。 自此,片中两位男主角都身亡,其实也就暗示了爱沙尼亚人在德军于苏军夹缝中难以生存的艰难处境。要么被自己人误杀,要么被苏军枪杀。在两大帝国的战争裹挟中,爱沙尼亚人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地——这就是小国的战争悲情!当我们看惯所有一边倒二战期间打击德国法西斯影片时,猛然间看到爱沙尼亚影片《1944》,竟然出现德军(爱沙尼亚人)作为正面形象出现,必定惊愕不已。同时,他们打击的还是二战抗击德国法西斯主力军时,我们难免不会匪夷所思。只有我们详细了解爱沙尼亚历苦难历史,才会深深为小国爱沙尼亚人的不幸鞠上一躬。 尤其得知爱沙尼亚历史上与沙俄苏俄都有不共戴天世仇时,更为其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俄国而钦佩不已。影片之外,我们得知,为了抗击俄国,哪怕二战后,苏俄无条件侵占了爱沙尼亚,但他们的抗争一直没有停止中断过。有名的爱沙尼亚“森林兄弟”坚持抵抗苏联吞并几十年不断,直到苏联解体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最终消失。 当我们通过电影《1944》了解到爱沙尼亚与俄国历史上的恩怨后,才深刻理解为什么,苏联解体前,波罗的海三国数十万人手挽手组成人链,坚决脱离苏联,开启苏联解体先声。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从1991年爱沙尼亚获得独立后,摆脱苏联的钳制与压迫,短短几十年时间,就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于1994年加入北约,2004年加入欧盟,2011年加入欧元区。今天,爱沙尼亚成了比肩北欧的全世界空气质量最优最舒适的国家,其首都塔林被誉为“洗肺圣地”。 回首历史,我们不得不为曾经苦难深重的爱沙尼亚获得新生而感到由衷的开心与祝福。同时,看看眼下,普俄为了继续攫取土地,发动侵略曾经是胞波情谊的乌克兰的战争,多么的卑鄙无耻! 让我们期待,最终乌克兰也能够像爱沙尼亚一样彻底摆脱俄国的淫威,进入发达国家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