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重庆双碑川剧团在什邡市洛水剧场举行的夏日度假演出,创造了历次演出活动日期最长,流动演职人员最多,演出剧目最丰,观众人数最多,票房收入最好等等多项之最。震天的锣鼓响,悠扬的丝竹声,激情献艺的演员,热心仁义的观众,集合全部对于川剧的热爱和迷恋,不舍和不甘,共同营造出一段快乐时光,演绎出一段川剧传承的佳话。
1.“洛水川剧年度消夏演出季” “洛水川剧年度消夏演出季”,是重庆双碑川剧团当家人蔡鹤声的首创。那是2017年的夏天,蔡鶴声随都江堰川剧团搭班唱戏来到什邡洛水剧院演出,看到这里剧场宽敞、规范,观众众多,且热情极高,这里夏天的气温平均二十多度,既适合演出,又适合度假。而每每这个时间段,许多民营川剧团都会停演放暑假,演职人员都赋闲在家。心中有戏的蔡鹤声即刻就想到了把各地休假的川剧艺人轮番邀请到洛水剧场来,集中优势人才和优秀剧目,提供兼具避暑功能和交流学习活动的场所,打造一方民间川剧艺术汇演的大舞台,为传承保护川剧艺术发挥光和热。
2018年6月30日,蔡鹤声租了两个大卡车,把剧团的全部家当搬到了洛水剧场来,这一来就是七年,七个夏季,演出从未间断。今夏自6月6日开始到8月下旬结束,演出时长近80天,创造了历年演出时长之最。实力派川剧表演艺术家、江油市川剧团演员张国培先生一直驻场献艺,并指导排练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徐策跑城》《宋江杀惜》《寇准背靴》《周元献鸡》等等,还排演了红鬃烈马系列、狸猫换太子系列、封神榜系列,共计演出近100本(折)。《寇准背靴》《徐策跑城》一类表演难度极大的做功戏,非常考验演员功力,现在川剧界少有人演这些老戏了,而这些都是张国培先生的代表剧目。作为深得川剧技艺“四功五法”的资深艺人,张国培在这里排演,就赋予了重要的川剧艺术传承保护意义,与9月1日开始实施的《四川省川剧传承保护条例》精神十分契合。
众所周知,当下川剧市场观众老龄化严重,而且因为时下进剧场的都是见多识广的老戏迷,口味高,眼光挑剔。各地剧场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批剧目演出结束,几个主要演员的面孔一旦看熟了,观众就不再愿意往剧场里走,还常常出现演员和观众数量对等,一对一演出,甚至因为观众太少而遗憾停演的尴尬情况。蔡鹤声不仅抓住观众人缘好、剧目叫座的演员台柱子,还把重庆、成都、绵阳、德阳等地长期活跃在舞台的一批知名艺人邀请来,轮番上阵,连续推出新面孔、新剧目,从而吸引观众源源不断前来观看,把“洛水川剧年度消夏演出季”搞得有声有色,成为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品牌。
2.搭上全部身家办班的蔡鹤声 从开始记事的时候起就开始背川剧《长生殿》戏文的她;在上学路上听见剧场川剧锣鼓声就走不动道的她;八九岁时卖掉饭菜票饿着肚子也要买票看戏的她;退休后倾家荡产也要把剧团办起来的她;老伴不肯一同外出巡演就威胁离婚的她;把两个妹妹拉进剧团往里砸钱一同受苦受累的她;台下买菜做饭台上如痴如醉演绎生命,今年76岁却依旧意气风发健硕开朗的她;她,就是重庆双碑川剧团当家人蔡鹤声。
从一个资深戏迷到一家民营川剧团的当家人,蔡鹤声创造了川剧人生的非凡传奇。2005年7月,退休后的蔡鹤声发动组织30多人的专业和业余演职人员成立了重庆双碑川剧团,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双碑街道办设置演出场地,依靠沙坪坝区文化局支持,蔡鹤声自己掏腰包去别的剧团收捡和购买闲置不用的幕布、服装道具,一年一年聚沙成塔,把剧团办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播。二十年来,蔡鹤声和她的双碑川剧团坚持剧场演出和送戏进社区,并行走川渝黔多地开展巡演活动。2018年至今,连续7年在什邡市洛水剧场举办川剧消夏演出季活动,开辟了一条川剧艺术交流和传承发展的新路。
3.铁打的剧场 洛水剧院建于2008年地震之后。起初为台湾慈济会出资修造,随后由洛水镇政府作为老年协会活动场所交给当地社会名流蔡发富、陈家驹、杨华彬等人打理。三人请来朱家荣、苏大富和洛水籍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杨昌林等乡党共同谋划,建成了今天的洛水剧院。
几位剧院管理者都是铁杆儿的戏迷,对川剧怀有深厚感情。重庆双碑川剧团每一次到来,陈家驹都会自掏腰包设宴接风,每一天的演出不论自己是否到场观看演出,都铁定购买十张票支持。七年来,剧院从没收过剧团一分钱场租费,水电气费也是象征性的收一点。蔡鹤声和重庆双碑川剧团年年往这里跑,没有这样好的东家、这样好的剧场怕是早都走回头路了。
很早以前,洛水的川剧市场就十分繁华热闹。解放前,许多知名川剧科社和大家名流都曾到过这里演出。解放后,四川省川剧院每年都会到洛水举行演出活动。这些名家名团的演出,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忠实的有极高鉴赏能力的洛水观众。
在洛水剧场,每一年的演出季都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和场面。有一场不拉下、风雨无阻来捧场的;有请演员吃饭,私底下给给钱给物扶助的;有一人买双票、买十张票、买下一百张票扎场子的等等;这些可爱的观众常常引得蔡鹤声和演职人员流泪。洛水剧场在演出时也有遇上大暴雨等极端天气,观众无法前来看戏的情况。那时,剧场即便只有不足二十个观众,蔡鹤声也不肯停演,按照常规这种情况是要停演的。她对观众说,多少人都要演下去,不能让大家白跑路了。蔡鹤声当然也清楚,只要锣鼓敲响就算一场演出,就得给演职人员支付相应报酬。她对自己说,这事必须认,无论是这里的剧场、观众,还是南来北往的艺人,都不能让他们寒心,对川剧事业灰心。
一年又一年,因为有什邡市文化馆、洛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洛水镇老年协会这样的东家和洛水戏迷的呵护关照,洛水剧院始终保持着亲和宽容的姿态,给川剧艺术,给南来北往的川剧艺人们以切实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4.流水的班子 洛水自古就是川戏的福地。多情的章山、甘甜的洛水,滋养着这一方艺术之乡。历史上,许多知名川剧艺人都曾到过这里演出。著名鼓师邓立民(艺名苗子)、余厚云、陈耀祖、粟道昆,著名演员杨昌林、但志生、王厚胜、张宏勋、张国培、刘长青、周晓梅、秋菊、王力、王松、陈兴科、陈家新、李成一、马国喜、殷天云、许莉等,新生派优秀青年鼓师宋涛、陈绍洪、彭孝华、曾勇、谢双喜、耿七、樊海泉、王治忠等,著名琴师漆亮、张天旭、黄朝富等,一大批川剧精英都曾到过这里,为这方戏剧艺术沃土源源不断注入养分,使之永葆盎然生机与活力。
这里是川剧艺人消夏避暑休养之地。因为娱乐行业的特殊性,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反倒是川剧艺人们忙碌和辛苦的时候,他们约定俗成的假期只有一年一度的高温假。洛水夏天的平均气温只有二十多度,在传承保护川剧道路上奔波劳顿的川剧艺人,他们可以来在这里获得休养和调节。
这里是川剧艺术融汇交流的平台。天下川剧是一家。不论地域,不论专业还是民营,洛水剧场的大门敞开着。绵阳天青苑川剧团、绵竹姊妹花川剧团、成都龙泉驿兴隆川剧团、成都三花川剧团、成都百家班川剧团等等,各路精英在此竞相献艺。他们长期各自行走艺术江湖,各有艺术特色和风格,在这里同台演出,获得极好交流学习机会,达成了意想不到的共同提升进步的效果。
这里是民间川剧传承教习论坛之所。洛水川剧年度消夏演出季的每个上午,在结束排练之后都有演职人员坐而论道的时候;晚上,也有不定期的围炉夜话。一杯茶,或一把花生一杯酒,论坛就低调出场了。有资深老戏骨诲人不倦,有青年后学者孜孜以求。
讲授者饱含对传统川剧艺术的尊重和敬畏,对后学同道的爱戴和关切,深情的娓娓道来。一讲,演员的四功五法:唱做唸打,手眼身发步;演员进入梨园行首先就要练腿、腰、顶这三项基本功;要练就“朝天腿”,能用脚举过头顶去搬翎子,去搬帽子;练腰软到能下到脚背,硬到站起来;练顶练的是臂力,能倒立,能托举。
二讲,台下十年功的苦累,一个出色的艺人,没有幼儿学的扎实基础,没有几十年演绎生涯的累积磨砺,是难以做到四功五法、技艺超群的;过去一些老艺人也不能全面做好四功五法,更别说后学者了,因此有很多剧目正在面临失传。比如过去每演必满座的《牡丹缘》,现在就没有人演了;为什么?这个戏要全面考验演员唱做念、打、手眼身发步的功夫,很多人做不到,只好望而却步了;传统剧目《雁荡山》现在也已经失传了,这是个硬功夫的戏,演出时是真刀真枪的砍杀打斗,观众看的就是刺激惊险,可演员没有真功夫,就要伤人体肤,甚至夺人性命。
三讲,过去艺人抬着棺材去演出的悲壮。剧团到一个地方演出,眼看观众人数少下来了,就要特别安排一幕转场戏——《打叉》,咋演?一个演员背靠一张木板站立,另一个演员手执钢叉打向木板,当当当几声响,一把又一把钢叉端好定在人的头顶上,两个腋窝下和胯下,那是怎样惊险的场面?
四讲,演员要皈依,这是老艺人的行话,就是动作规范;说现在许多演员总是不开光;什么意思呢?脸上、眼里、嘴上、胡子眉毛上、身上看不到戏份;老艺人们常讲到的演艺箴言,“戏,无理不服人,无情不感人,无技不惊人”,要求演员带着灵魂去演戏,真要做到这些,那才能看到传统回归、川剧振兴的盛大世况啊!
……
没有课堂的拘谨,没有讲纲的约束,甚至没有明确的目标。讲着讲着,一场又一场论坛,也或是务实管用的教学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完成了口传心授、面授机宜的使命。讲着讲着,戏就要开场了,理论重在实践,舞台才是艺人技艺提升的练兵场。讲着讲着,夜深人静了,大家都面露困顿之色,这时有人提了一句,散了,于是一个个懒洋洋地起身,朝舞台上和剧场四周临时用布帘围起来的卧榻处走去,去面对各自心中焦虑的叹息的期待的美好的梦境,去等待一个新的黎明。
电话(微信号)
18980131964 作者简介:斯慈平,1964年生,汉族,四川省西充县人,做过新闻,喜爱文学,更爱川戏,现为学习琴师。